咱们先别急着摆数据,光看新闻头条就让人脑瓜嗡嗡的乌克兰居然把征兵的最大岁数直接顶到60岁了!说句心里话,这操作忒扎眼。60岁,咱家楼下捡瓶子的大爷还天天嚷嚷腰疼呢,搁乌克兰可就得穿上军装上前线了——这事再怎么圆,也捂不住家底薄的窟窿。
你要问为啥会走到这步田地?事儿多着呢。一场仗打下来,人口折腾得跟漂白粉洗地似的,最开始号称四千多万人,现在勉强剩个三千七百来万。能上阵的年轻小伙儿,早就被弄得像唐僧的肉——谁都惦记着,谁都怕当炮灰。这玩意儿一垒高,兵役局眼珠子一转,唰地就瞄上了年纪大的,能拽一个是一个,哪管那是满头白发的耄耋。
别的不说,这兵役系统自个还一肚子幺蛾子。前几天,乌克兰新闻报的,某地征兵办主任,暗地里收了好几万格里夫纳,给有钱人批“免死金牌”,人家一张小纸片就能躲到国外爽爽;苦命百姓呢?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你说这公平?啊?合理?啊?——反正我不信。老百姓气得牙直痒痒,政府的信任度快被这帮官老爷给啃秃噜皮了。
再捋捋外头的风声。美国欧洲一边拼命往里塞枪炮,一边嘴里还叨咕着“动起来!不能软!”说白了就是给你武器,你必须玩命打。今儿武器装备可不少,唯独人不够。西方那些大媒体不藏着掖着了,说得明明白白“乌克兰最缺的是人手!”——太真实了。再高端的导弹也得有人点火,不然跟大超市落满灰的锅巴一样,没滋味也没用处。
还得拾掇拾掇中国的态度,这回香格里拉开会时,中方说了一句大实话“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听着心里拔凉拔凉的,谁家愿意儿孙拼到光杆?这不是偏见,是几十年翻过历史书的经验告诉我们的大规模斗狠没一个不最后拉回谈判桌吃茶水的。就像上回我去菜市场跟小贩砍价,抡了一圈胳膊,最末还是端个小板凳,坐下来慢慢聊。
讲到这,咱还得拍一下桌子。每回有点风吹草动,政客们动不动就是“拼一把”,把老百姓扔进火坑,自己却在办公室喝咖啡看报纸。战争有头没尾,持续性算过账没?和气生财,真要讲战略,也得知道什么时候见好就收。把六十岁的爷们儿都吹到风口浪尖,这是没章法,也是赌性上头的后遗症。
话乌克兰这回掀出“老年征兵”,不只是自己战略算错了、更给全世界敲警钟——指望打到底,不如想想怎么坐下来谈条件。人命关天,不是谁的政绩能比的。谁要是还觉得打下去有好果子吃,不如回家瞅瞅自家老头老太太,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披盔戴甲去闹这一遭?
唉,这事儿说了半天,我就一个疑问——您觉着,真到了打光最后一个普通人,不管政客爬多高,这胜利还有啥意义?
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