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我蹲在玄关给5岁的小侄子系红领巾,他突然仰着沾着面包渣的脸说:"姑姑,昨天我跟浩浩吵架了——因为他说我的恐龙玩具是女生玩的!" 我笑着问:"那你怎么反驳的?" 他立刻掰着手指头数:"我告诉他,恐龙是不分性别的!而且我的霸王龙会'嗷呜'叫,比他的汽车还厉害!"
旁边的嫂子擦着桌子插话:"这孩子每天放学都像个小话痨,什么鸡毛蒜皮都要跟我们说。" 我抬头看她,突然想起上周小区里的场景——同样是送孩子上学,张姐家的10岁儿子背着书包走在前面,张姐喊:"昨天考试怎么样?" 孩子头也不回:"还行。" 张姐又问:"那老师有没有说什么?" 孩子不耐烦:"没!" 风把他的校服衣角吹起来,露出里面的动漫T恤,却把母子俩之间的距离,吹得越来越明显。
其实啊,咱当爸妈的可能没在意——孩子长大后跟不跟你亲,早就藏在这些"要不要跟你说小事"的瞬间里了。
上个月我去拜访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她跟我讲了个故事:她的孙子上初中时,有天晚上突然拿着手机进房间,说:"奶奶,你帮我看看这个题怎么做?" 老教师凑过去,发现是道数学几何题,她边讲边问:"是不是最近上课没听懂?" 孙子挠着头笑:"嗯,今天老师讲得太快,我没跟上。" 老教师说:"你看,当孩子愿意把'我不会'告诉你的时候,说明他相信你不会嘲笑他,也相信你能帮他解决问题。这种信任,就是未来他跟你亲的底气。"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次考砸了都会躲在房间里哭,我妈不会骂我,只会端着热牛奶进来,说:"来,跟妈说说,哪道题难住你了?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后来我上了高中,住校,每周都会给她写一封信,哪怕只是说"食堂的红烧肉今天做咸了"或者"昨天体育课我跑了第一名",她都会认认真真回复,在信里画个歪歪扭扭的红烧肉,或者写"我家闺女真棒!"
你看,孩子的"倾诉欲",从来不是天生的——它像一颗小种子,需要你用"愿意听"的耐心去浇灌。
上周有个妈妈给我发消息,说:"老师,我家孩子上二年级,最近突然不愿意跟我说话了。昨天我翻他的书包,发现他写了篇日记,说'妈妈只会问我作业有没有写完,从来没问过我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 我问她:"那你最近有没有跟孩子聊过'无关学习'的话题?"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每天下班回家都累,问完作业就想让他赶紧睡觉......"
你看,不是孩子不愿意跟你亲,是你把"沟通"变成了"任务"。当孩子发现,跟你说话只能得到"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的回应,他自然就把心里的小秘密,藏到了玩具熊的肚子里,藏到了同学的聊天记录里,甚至藏到了自己的日记本里——而那些没说出口的"小事",慢慢变成了你们之间的"隔阂"。
我有个学生,现在是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她跟我说:"我妈是个特别'啰嗦'的人,但我就愿意跟她聊。比如我高中时暗恋隔壁班的男生,不敢跟别人说,却敢跟我妈说——因为她不会骂我'不学好',只会笑着问:'那男生是不是个子很高?有没有帮你捡过掉在地上的书?' 甚至还帮我出主意:'你可以送他一张明信片,写着'谢谢你帮我捡书',这样既不尴尬,又能表达心意。' 后来我跟那个男生没成,但我知道,不管我遇到什么事,我妈都是站在我这边的。"
你瞧,孩子要的"亲",从来不是你给买多少玩具,做多少好吃的——而是你愿意"放下架子",跟他一起聊"没用"的小事,愿意"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喜怒哀乐。
昨天我在楼下公园散步,看见一个爸爸陪3岁的女儿玩沙子,女儿把沙子堆成一个小城堡,兴奋地喊:"爸爸,你看!这是我们的家!" 爸爸蹲下来,用手机拍了张照片,说:"哇,咱们的家还有窗户呢?是不是给妈妈留的?" 女儿拍手笑:"对!妈妈的窗户要画成粉色的!"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却把父女俩的心,贴得很近很近。
其实啊,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一根棒棒糖、一个小城堡、一句"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就能装得满满的;而孩子的世界又很大,大到需要你用"耐心听"、"用心懂"、"真心陪",才能走进他的心里。
那些你以为"无关紧要"的小事,那些你愿意"放下手机"的时刻,那些你说"我懂"的瞬间,其实都是在给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跟你亲"的种子。等他长大的那天,这颗种子会发芽,会开花,会变成他对你的"什么都愿意说",变成他对你的"永远想着你",变成你们之间最珍贵的"亲情密码"。
你看,孩子长大后跟不跟你亲,从来不是"突然"的——它藏在你跟他聊"恐龙玩具"的早晨,藏在你听他说"暗恋小事"的夜晚,藏在你陪他堆"沙子城堡"的午后,藏在每一个"愿意跟他一起浪费时间"的瞬间里。
而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瞬间",变成"习惯"。毕竟,亲情最动人的模样,不就是"我愿意跟你说小事,你愿意听我讲废话"吗?
接下来,我想跟你聊聊——那些"藏在小事里的亲情信号",到底有哪些?咱们又该怎么抓住这些信号,让孩子跟你越来越亲?
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